近日,范咏梅教授课题组在TOP期刊《Chemosphere》(IF:5.108)上发表研究文章: DNA damage in liver cells of the tilapia fish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larva induced by the insecticide cyantraniliprole at sublethal doses during chronic exposure。硕士生徐成滨为第一作者,范咏梅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成果是热带农林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之一。
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杀虫剂,主要用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害虫和防治,通常其对鱼类是低毒的,但是对不同的鱼的种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研究其对重要养殖鱼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的慢性毒性及产生DNA 损伤的机理。
该研究工作通过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确定溴氰虫酰胺对罗非鱼幼鱼96 h LC50为 38.0 mg/L, 染毒28 天, 其对照组和溶剂组生长速率为1.14, 0.95%/d, 0.37 和 3.7 mg/L溴氰虫酰胺处理后罗非鱼幼鱼生长速率显著降低28.0% 和 38.0%;在亚致死剂量、慢性染毒的条件下,通过DAPI染色和彗星试验确定溴氰虫酰胺对罗非鱼肝脏细胞产生DNA损伤现象,并通过RT-qPCR找到其产生DNA损伤的原因主要为DNA 修复相关基因Rpa 3 显著上调以及 p53 通路的Chk 2 显著下调。本研究为未来农药对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19318107?via%3Dihub
Figure 1.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tilapia induced by cyantraniliprole